今天是:

|

视察调研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视察调研>正文

视察调研

    关于眉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7-06-11

    关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3月14日至3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在副主任何久伦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对市文体局、广电局、旅游局、《眉山日报社》等市级文化部门,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以及在建的市会议会展中心、市体育馆、市广电大楼、三苏祠改建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采取一听二看三提问等形式进行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并组织部分文化产业投资业主和文化单位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济的逐步完善,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强市的必然要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借助东坡故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创新,开拓进取,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上都作出了重要批示,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对策。市政府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布置。2004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意见》(眉委发[2004]21号文件),2007年3月出台了《眉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意见》和《规划纲要》高屋建瓴,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规定了文化产业的六项发展基本原则、十大重点发展主导行业、六条保障措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两轮”驱动,培育市场,全市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持别是2005年1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各级文化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既抓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抓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全市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后劲有力。

    1、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媒体传播、新闻出版与印刷、网络文化、文化产品制造、艺术教育培训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成立了以激情网吧、好运来网吧等为代表的网吧协会;以北斗印务、亦佳印务等为代表的印刷协会;以三苏祠、瓦屋山、仙女山、中岩寺、黑龙滩等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旅游区;以新海皇、东方神韵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企业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体育局已批准在黑龙滩建立水上运动基地、青神成为国际竹滕组织竹工艺培训基地,发展潜力大。

    2、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单一国办文化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社会办文化和民营文化企业迅猛发展。如青神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和眉山大宋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各县也涌现出了一批本县、本区域的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3、文化企业正逐步做大做强,文化项目的策划营销正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部份文化经营单位正逐步向综合经营、规模经营、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开始形成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三苏祠改建扩建、彭山江口崖墓保护和开发、青神中国竹艺博览中心等特色项目正在进一步包装策划,面临更大商机和发展机遇。

    4、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特色文化品牌成为一大亮点。围绕建设中国诗书城,积极恢复和新建了远景楼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三苏祠、牛角寨等申报“国保”成功,囊括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的《三苏祠保护规划》已形成,一期工程已拉开序幕,三苏文化将成为眉山的精品旅游和城市名片;彭山“长寿之乡”的长寿养生文化和资源正加紧综合开发和利用;青神的竹编、丹棱的唢呐、洪雅的台会、仁寿的抬工等传统民俗文化正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开发;以三苏文化系列、彭祖长寿文化系列、青神竹编系列为重点的文化产品开发、生产,品种齐全,并出现了较高档次的精品。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市场经营单位达到3000多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7家,投资上100万元以上的有2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业1034家,网吧344家,音像业517家,书报刊经营605家,印刷业133家,电影、演出、休闲健身业485家,文艺培训32家,工艺美术品经营89家,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业36家,社会投资体育项目共10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约8.9亿元。

    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主要问题和差距是: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花钱与赚钱、先进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因此,缺乏长远规划,未列入目标考核。部份文化单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二)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撑乏力。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迫切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但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有限,民间资金的引入也不多,金融调空政策和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缺位。个别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文化业主的服务意识不强,文化产业项目的准入透明度及监督执法,市场环境净化等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

    (三)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市、区县文化资源分割,缺乏有效整合,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换还不彻底。国有文化单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活力未得到充分激发,创造性和主动性未得到有效发挥。如何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和措施还不是很多。

    (四)市、区县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文化企业规模普遍是个体化、小规模、分散型,专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市区县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人员少、资金短缺,文化产业的开发多数还是处女地。目前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县城,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多,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远未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

    (五)文化产业与文化的繁荣,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还不够。

    如何理解和处理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轨道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在认识上,过去单纯用文化的手段来繁荣文化的旧观念在部分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同时也有不少人把发展文化产业理解为单纯的经济行为。二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投入不足、办法不多、政策缺位的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存在缺少资金、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六)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缺乏,文化产业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抓品牌、搞项目、找市场,但千头万绪还是要人去做工作,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市文化中介组织还不健全、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优秀企业家,尤其是既懂文化产业特性,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文化产业整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发现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通过人才推动之路把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三、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一是解决对文化双重属性认识不清的问题,既要看到文化的公益性,又要看到文化的经营性;既要看到文化的事业属性,又要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二是解决对占领市场和占领阵地认识不清的问题,确立占领市场就是占领阵地的思想。三是解决对用计划还是用市场配置资源认识不清的问题,确立发展产业必须多元投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思想。我市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十分稚嫩,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高度加以重视和扶持,营造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与其它支柱产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就能形成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喜人局面。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相应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开发政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降低门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等文化产业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政策的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眉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眉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出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大文化产业主导行业的发展项目、具体指标都已细化和明确,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保障措施,各级政府一定要务真求实,真抓实干,狠抓《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各区、县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规范纲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做到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要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纲要》的实施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按市委要求又好又快完成三苏祠的保护建设工程。

    (四)利用资源,突出重点,走特色之路。

    我市文化资源丰富,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于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着力于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转化。要整合文化资源,把相对分散、独立、小型的文化资源打造成整合性的,混生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文化的魅力在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品牌。要突出重点,发掘“三苏文化”、“长寿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形成眉山精品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要以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吸引外来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特色项目要加强策划、包装、宣传,扶持、整合特色文化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逐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文化的繁荣结合起来,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事业并举。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与繁荣文化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的功能、特点、职责,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义务。不仅不能因为发展文化产业而削弱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反而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从而使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事业并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要靠政府和集体投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要求,休闲、产业、消费文化、繁荣城市文化可主要靠社会投入,实行受众购买。要加大改革力度,认真分析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的发展前景,整合广播电视和报纸资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传媒集团。对“三苏文化”的物化和原创作品、演出团体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对休闲娱乐业的监管要杜绝有法不依的行为,使文化在产业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Copyright 2007-2008 MeiShan RiDa Government All Rightsf Resferved    主办:眉山市人大常委会
蜀ICP备07502274号    电话:028-38165176    邮箱:msrdwz@163.com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