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将在6月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情况报告。为有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领导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于4月25日至30日实地调研了东坡区、彭山县、仁寿县、洪雅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情况,同时收集并研究了六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关于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市委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的工作部署,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强化保障、推动发展,科学规划、引导发展,配套政策、促进发展,以及加强指导、加快发展的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市一是基本编制完成了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2010年至2015年每年的建设目标,以及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二是启动了一批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三是巩固提高了各类农业基地建设水平,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建设亮点,眉山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产业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三。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规划的起点不高,特色不明显;二是大多还停留在总体规划上,具体的基地、产业园区、观光园区的详规大多尚未编制。
(二)建设质量问题。一是部分基地品种特色优势不明显。基地品种单一,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低,知名度不响,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主导产品规模还不大,产业集中度还不高,部分基地产业链较短,仍是自然产品、初级加工产品进入市场,大多产业链条还未形成。三是品牌建设的力度不够。初级农产品除少数外,加工农产品除蔬菜加工产品外,在全省叫得响的还较小。四是交通、水利、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多基地(园区)还很薄弱,还不配套。五是亮点不够。
(三)扶持引导问题。一是政策引导还需加强。政策引导土地流转、品牌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等还应进一步配套完善。二是投入引导还需加大力度。包括各级各项财政资金的争取、安排和整合,如何更好发挥其引导业主、社会各方面以及金融信贷投入,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和亮点的打造等还需进一步研究。三是管理引导亟待加强。包括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疫病防治、产品生产投入品和产品市场环境的监管、生态环境的治理等都需要切实加强。四是试点、示范引导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总的来看,市及区县政府抓得有力,但部分乡镇抓的力度还不够。
(四)组织化问题。一是大多基地尚处于散打状态,农户分散经营、自行营销或依赖商贩到田间地头采购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难以形成拳头和市场合力;二是全市虽然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个,但大多运作尚不规范,与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尚不紧密,在组织农户生产、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作用发挥还不够;三是大多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并未结成利益体,尚处于初级产品的购销关系,即使推行了订单农业,一但受到产品质量、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订单难以履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对策建议
(一)抓规划。要按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建设配套化”的要求,抓紧完善总体规划,并组织编制各个基地及园区的建设详规,按规划组织建设,在建设中不断完善规划。
(二)抓引导。一是抓试点示范引导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从市、区县到乡镇都要有自己的试点示范基地,形成自上而下的试点示范网络,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园区一体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自办或合作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三是加强管理引导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健康发展。主要是通过加强土地流转、产品质量安全、产品生产投入品、品牌打造与保护等方面的管理,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引导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支持市、区县农业部门建立覆盖各产区、各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采集,加快消息传递,开展消息发布,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在特色产品生产集中区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配套建设批发交易、采后处理、贮藏运输等设施,逐步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相互衔接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三)抓亮点。一是加大重点产业亮点的打造力度。要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中规模、效益优先和做大做强的原则,围绕全市7个农产品中国之乡、5大拳头产品和18个地方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推进特色品牌创建,把眉山建成全国一流的泡菜原料生产基地、中国名优水产种苗生产基地、中国南方奶源基地、成都重要的农产品配送基地。二是加大观光园区亮点打造的力度。当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作为旅游市场中的新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要立足眉山的实际,结合城镇、特别是成都市民的需要,大力发展富有眉山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培育一批新的亮点,努力使眉山成为成都市民节假日外出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的首选地。
(四)抓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明确投入重点,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讯、现代信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财政的各项扶持资金要用在关键环节。二是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使用;三是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各方面投入。四是协调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