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书面)
2014年10月29日在眉山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9月23日至2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门俊良带领调研组赴仁寿、洪雅、丹棱对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市县政府关于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并委托东坡、彭山、青神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调研。调研组采取听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先后到黑龙滩长岛、天府农耕·响水六坊、三岔湖仁寿景区、丹棱·桃花源、大雅堂、大峨眉旅游西环线、天府假期·玉湖岚山、柳江古镇、七里坪、瓦屋山等景区景点,重点对旅游规划情况、旅游项目进度及目标完成情况、以游为主,统筹城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旅游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强力实施以游为主,统筹城乡模式,各项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旅游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投入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45.1亿元,增长31.7%,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7%。两项指标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至9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现旅游收入132.9亿元,增长30.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9.1%,接待游客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6.7%,均超目标任务进度。
(一)引领旅游项目建设的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紧扣“生态、文化、养生、度假”主题,深入实施旅游规划大会战。编制了《眉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眉山市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等各类旅游规划39个。根据旅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正在编制《眉山市自驾游汽车营地发展规划》《眉山市智慧旅游发展规划》《丹棱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规划编制注重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注重“景城一体,文旅互动,产业互融”,初步形成了市区县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相互衔接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旅游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围绕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功能、创建品牌等重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旅游投入,打造精品景区。2012年至2013年,全市共完成旅游项目投入127.2亿元,启动建设了东坡宋城、洪雅七里坪、黑龙滩长岛等大项目。2014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35个,年度计划投资67亿元,1至9月,完成投入51.5亿元,超目标进度10.8个百分点。三岔湖开发、东坡宋城、七里坪、玉湖岚山、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等项目迅速推进。在项目推进中,对涉旅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支持洪雅旅游发展,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支持青神建设竹艺城。
(三)以项目建设助推以游为主,统筹城乡。坚持抓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并举,探索出“以大景区大项目带动转化、特色旅游小镇改造提升带动转化、乡村旅游片区发展带动转化,做大做强三产企业带动转化”等以游为主,统筹城乡模式。在景区建设、农户安置区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和实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不断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民加快转变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黑龙滩、柳江古镇、玉湖岚山等项目对农户实施产业安置,让农户享受旅游开发成果。仁寿文宫镇石家村引进业主将农房进行整体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让农民就地转化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今年1至9月,实现农民向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转变2.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景区和能留住游客的特色景区景点较为缺乏。虽然我市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带动性强的旅游龙头项目,目前没有一家AAAAA级景区,全省AAAA景区126家,我市仅有三苏祠和黑龙滩2家。此外,景区或景点的旅游业态差异性彰显不够,多数以观光旅游为主,文化型、享受型、体验型项目极少,难以留住游人。
(二)乡村旅游发展档次较低。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级“农家乐”阶段,离“乡村度假”“乡村生活”等高级发展形态差距较大。缺乏规模化、产业化集中的高档次的乡村度假旅游接待点,至今没有一家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乡村旅游建设风貌缺乏统一规划设计,部分乡村旅游接待点建筑材料使用彩钢,破坏乡村“原生态”风味。乡土文化挖掘不够,部分农家乐建筑风格、餐饮、接待设施等简单粗糙,没有体现当地乡村文化特色。
(三)项目建设推进不平衡。全市旅游项目规划,有些处在招商或规划编制之中。2014年35个旅游重点项目,多数推进较快,少数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有些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业主资金压力大,没按计划推进;有些项目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及时开工建设的需求;有些项目主要靠政府投资建设,由于财力有限,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个别景区建设项目,地产项目推进比其他旅游项目快,没有按比例推进。
(四)项目营销、管理和服务有待加强。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不够,旅游产品知晓度不高,对外影响力不强,部分景区景点配套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强,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旅游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规划、策划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建议意见
(一)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解决旅游发展差异性和特色不足的问题。突出旅游发展地域特色和差异性发展,结合旅游消费发展趋势,继续高水平编制和完善各类旅游规划,培育竞争力强的精品景区景点。强化规划落地,防止项目工程设计与旅游规划脱节。加强对旅游规划实施的监督,坚持新上旅游项目与旅游地产并进,严格控制旅游地产比例。
(二)科学布局和丰富旅游业态。科学布局全市旅游业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物,避免同质化和无序布点。尤其是洪雅槽渔滩、玉湖岚山、柳江古镇、野鸡坪、七里坪和瓦屋山景区,要从交通循环、旅游业态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做到相互配套,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以吸引游客和留得住游客为目标,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围绕生态、文化、养生、度假等主题,多建设一些文化型、享受型和体验型的项目,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重点景区项目建设前应先建农民集中安置区,并对景区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就业作出合理安排。对交由农民经营的旅游项目,应按景区标准统一规范,与景区配套协作,不能产生恶性竞争。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抓好大型景区打造的同时,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旅游发展上新台阶的一个着力点,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深入推进创建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标准,特别是农家乐住宿、餐饮标准。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突出乡土文化、餐饮特色,做到“修旧如故”,使打造出来的景点一年四季都能吸引住游人。
(四)进一步强化推进项目建设保障。把旅游知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拓宽干部视野和眼界,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干部和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市区县人民政府要参照工业、农业发展基金标准,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协调解决土地指标,保障旅游项目用地。建立打造精品景区奖惩机制,加快精品景区建设步伐。整合宣传力量,精心策划包装和营销旅游产品,提高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