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5年4月28日在眉山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份,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了对《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集中学习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请省地方志办巡视员汪毅作了辅导报告。对市本级、洪雅县和丹棱县贯彻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实地查看了3个地方志工作机构和1个地情文化展示场所的运行情况,召开了3次座谈会,听取了2个县政府和8个市级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情况的报告,调阅了部分文献资料。同时,委托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对本级行政区域内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修志意识不断增强。我市各级政府依法做好修志工作,尤其在队伍建设、经费保证、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推进了全市修志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通过积极开展执法检查、专项督查、工作培训、法制宣传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地方志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深化全市修志部门和干部群众依法修志意识,提高了全社会修志工作自觉性。
(二)基础工作扎实推进。我市正处于首轮修志(1997-2012)的攻坚阶段,市政府将首轮市志和部门志编修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市政府工作日程,市级各部门成立了临时编修工作机构或志书编写小组。目前,首轮眉山市志已完成人物部分、“大事记”、社会生活等部分的编纂,形成初稿约200万字,20个部门志完成了出版。六区县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续写志书已正式出版发行,总计约700万字。此外,市区县严格坚持一年一鉴,统一规范区县年鉴的编纂和出版,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时调整完善篇目结构,收到了良好成效,年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全市已公开出版发行市本级年鉴13卷,区县年鉴90余卷。《东坡区年鉴(2013)》 《彭山年鉴(2012)》等一批成果获得省上表彰。
(三)地情开发逐步开展。通过创新工作举措,拓宽修志用志领域,努力发掘地情资源的文化内涵,编制出版《眉山市人物志》,全面收录我市古今名人4000多人,获得省第十六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志书类二等奖。推出《志说眉山》《眉山地情》等栏目和刊物,宣传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地情开发为切入点,陆续开展旧志整理工作,收到了初步成效,目前东坡区、彭山区、洪雅县、青神县已完成6部旧志的整理工作。
二、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依法修志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责,然而有些地方对地方志工作重视不够,将志书的编修出版同其它图书出版发行混为一谈,没有依法把地方志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致使地方志工作推进不畅。部分单位在首轮市志编修工作中履行法定职责不到位,未能按时保质完成组稿任务,影响了修志工作的整体进度。
(二)工作保障不足。地方志工作部门目前普遍存在修志专业人才缺乏、年龄断层严重、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全市除仁寿县外,市区县均没有专用资料室,资料收藏的安全隐患大。个别区县经费不到位,影响了年鉴的公开出版。全市现已收藏23部尚需整理的旧志,因为经费缺口大,目前仅完成了6部的整理工作。
(三)修志为用不够。全市地情文化开发虽然收到了初步成效,但距地方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市地方志成果已有数百部,但绝大多数被束之高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运用。同时,市区县尚未建立方志馆,地方历史文献的科学管护和有效开发利用滞后,方志服务经济社会功能发挥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依法履职。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地方志工作,牢固树立公权力“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意识,确立志书作为“官书”区别于其他图书的权威地位,切实把发展地方志事业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列入工作目标考核,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存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全面、客观的记述历史与现状,做好志书的编修与出版,提高地方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保障。将志书和年鉴编纂的工作经费和出版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待市新图书馆建成后,统筹协调解决市图书馆新馆、市地方志馆、市图书馆旧馆用房问题。切实加强地方志工作部门队伍建设,把地方志干部培养和充实列入统一规划。各部门(单位)要按照地方志工作规划,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单位)地方志工作,修志任务较重的部门(单位)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修志任务。创新地方志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动员和组织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地方志编纂,鼓励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但不应在志书和年鉴中刊登广告。
(三)突出开发。立足“文化立市”战略,积极打造地方志和地情资料收藏展示、地情研究咨询、地方文化宣传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地方志作用。加强对全市现有各类地方志成果的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一批深层次、高质量的地方志产品,增强地方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深入开展读志传志用志,组织编写适合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大中小学生等不同对象阅读的地方志读物或乡土教材,多形式编纂富有地方、行业、时代特色的部门志、专业志、专题志、历史文化名镇(村)志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推出一批有文化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