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7年6月26日眉山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 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支持、监督下,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围绕打造拳头产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做大做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一)拳头产品发展迅速
奶、蔬菜、生猪、竹木四大拳头产品强势推进。奶牛存栏3.5万头,奶加工业年产值达1.75亿元,蒙牛集团、现代牧业签约入驻眉山。生猪年出栏量达到371万头,其中DLY猪255.5万头。加工型蔬菜基地达到13.72万亩,年加工蔬菜量达到30万吨。竹林面积达93万亩,竹木加工业年产值达13.3亿元。同时,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在抓好四大拳头产品工作落实的同时发展优势产品:东坡区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脐橙、优质肉鸡、优质肉兔和蔺草;仁寿县重点发展以枇杷、梨、柑桔为主的优质水果、肉羊和水产品;彭山县重点发展寿果、中药材、肉鸡和肉兔;洪雅县重点发展茶叶、长毛兔、藤椒和中药材;丹棱县重点发展杂柑、蚕桑和魔芋;青神县重点发展椪柑、茶叶和蚕桑。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其中: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53个,上亿元企业20个。落户我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其中本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仅2006年就新增本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1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2.8%。
(三)专合组织健康发展
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3个,拥有会员23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0%。专合组织管理不断规范,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跨县、跨市、跨省的专合组织,初步形成了产业全、覆盖广、带动作用大的农民专合组织体系。仁寿县文宫枇杷协会、洪雅优质猪生产协会等专合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协会。东坡区果业协会、彭山县庆丰优质猪生产合作社、青神县椪柑专业合作社等十个专合组织被评为全省示范专合组织。
(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5年来新增水果29万亩,新增蔬菜11万亩,新增茶园12万亩,新增肉兔出栏800万只,新增小家禽出栏30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水产品产量达7.3万吨,渔业产值达到8.97亿元,居全省第二。结构调整促进了基地建设步伐,全市建成优质粮、油、果、菜、茶和中药材基地240余万亩,竹基地90万亩,形成了东部丘陵区20万亩“南梨北枇”伏季水果、中部平坝区100万亩优质粮油、中部浅丘区30万亩优质柑桔、岷江沿岸30万亩优质蔬菜、西部山区15万亩优质茶叶和中药材等5个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化作物带。以奶牛、生猪、兔、小家禽为主的畜牧业大样板市建设成效明显。
(五)标准化生产渐成体系
全市已制定发布市级地方农业标准20项、县级地方农业标准90项;建成农业标准体系16个,涉及各级各类标准612个。建立了市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启动无公害食品检测项目,为无公害蔬菜上市提供免费检测服务。申报批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8个,省级示范区13个。已有2个国家级(仁寿枇杷和洪雅生态奶业)、8个省级项目验收合格,今年还有4个省级示范项目考核验收。
(六)品牌农业步伐加快
全市建成“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中国藤椒之乡”,农副产品商标有效存量525件,占全市商标总量的34%;形成了东坡区脐橙、酱菜、蔺草,仁寿县枇杷、金花梨、波尔羊,洪雅县奶牛、茶叶、药材,彭山县寿柑、葡萄、辣椒,青神县椪柑、竹编,丹棱县柿子、盐渍出口蔬菜等农业品牌。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26个,面积121.6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88个,绿色食品80个,有机食品3个。农副产品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1个,四川名牌6个。 (七)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福满多、温氏集团、蒙牛集团、现代牧业、人和林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入驻眉山。仅今年1—5月,全市就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协议引资近20亿元,到位资金3.2亿元。业主开发如火如荼,2000年以来全市共引进业主1878个,开发土地21万多亩,投入资金约14亿元。同时,抓住国家扶持农业力度加大的机遇,全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入,2000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19.5亿多元。
(八)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
气象农经网、联通“天府农业信息网”、移动“农村经济信息网”等信息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市160个政府部门、部分涉农企业和专业大户及8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信息服务站。丹棱县成为全国科技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一大批专合组织、营销大户利用互联网收集、发布信息,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仅东坡区松江养鱼协会就通过互联网销售成鱼和鱼苗8000万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7元,居全省第四位。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工作理念
冲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 “用工业化思维提升眉山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强市战略的统一,逐步形成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格局。2005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农村工作思路:市上集中力量发展DLY生猪、奶制品、蔬菜制品、竹制品四大拳头产品,推进四大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提出了“六新一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并把发展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年,围绕实现农业跨越和农村四年大变样的目标,提出了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全市既坚持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根主线,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抓住农村工作的关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先后组织制定了《眉山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四大拳头产品实施方案》、《关于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及《2007年农业拳头产品推进方案》、《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富民推进方案》、《十三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方案》、《“20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行动方案》等二十三个配套文件,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逐一部署。按照“抓落实、创一流”的工作要求,将农业产业化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督查制度,由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任组长,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督查,促进全市上下抓落实。
(三)切实增加投入
坚持开放、多元的投入观,广辟途径,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006年,全市农口部门共申报项目135个,争取项目资金3.99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农口部门落实项目56个,落实资金3.28亿元。二是大幅度增加市级财政投入。2006年,市上新增产业化专项资金350万元,重点支持“四大拳头产品”发展。今年,市本级预算农发资金135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各区县也相继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投入。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支持企业发展。引导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投入重点,给予资金支持。四是招商引资引进投入,依托眉山资源优势,下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四)培育带动主体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抓好重点项目等措施,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年加工量达30万吨,居全省第一,其中“红油”泡菜系列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60%,李记酱菜的酸菜鱼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新阳平、菊乐、妙士为代表的乳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日加工能力达500吨,居全省第二,蒙牛集团眉山加工基地建成后,将形成日处理鲜奶能力1200吨以上;以双汇、金锣、庆丰为代表的生猪加工企业集群,年加工生猪200万头;以鸿源纸业、丰华纸业为代表的竹加工企业集群,年加工竹浆能力达40万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25万农户,直接带给农民收入13亿元。
大力扶持专合组织。2003年来,市上每年召开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同时,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专合组织以奖代补,支持专合组织发展,引导专合组织走“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了全市农民专合组织的发展。仅今年1—5月,全市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2个,新增会员农户5000户,全市专合组织总数达433个,会员农户达23万户。农民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促农学技、带农入市、为农争利、助农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带动了全市200多个专业村社的兴起和发展。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探索和完善各种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致力于打造经济利益联合体。全市订单农户达24万户,其中仅蔬菜加工企业就与14.55万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合同,每年付给订单农户蔬菜款达1.5亿元。生猪和奶牛产业“7+1”、温氏集团和田园禽业公司家禽寄养、彭山县正华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一大批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六)打造农产品品牌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建立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全省乳制品检测中心落户眉山,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支持各地申报各类认证。出台《眉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以及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的企业给予重奖,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业主申报国际国内权威认证。举办桃花节、枇杷节、羊肉节和东坡(国际)泡菜博览节等形式多样的品牌塑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在全市形成品牌强农的共识。品牌创建蔚然成风,仅2006年全市就新增绿色食品16个,增幅居全省第一。
(七)夯实发展基础
2000年以来,全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近40亿元资金,完成土石方3.7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新增灌面8.2万亩;渠道防渗2076公里,渠道硬化率达25%;完成通济堰取水枢纽、黑龙滩灌区改造、李家沟水库、蟆颐堰灌区节水工程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全市病险水库整治,消除了隐患;成片造林129.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29.9%提高到37.4%;新建村道水泥路近4000公里,水泥路通村率达55%。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全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居于全省先进行列;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建设滞后;二是龙头企业不强;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四是投入不足;五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六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农村四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1、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加强体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为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产业富民作出贡献。
2、工作目标:农业增加值每年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7%。到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个,其中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100个,上亿元的30个,上5亿元的5个,上10亿元的2个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以上,培育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适宜农户80%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400个,一乡一品专业乡镇达到20个。
(二)实施四大行动,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行动。在每个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1—2个龙头企业,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建基地、拓市场、上规模、创品牌。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行动。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重点培育20个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专合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典型带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全市专合组织发展水平。
3、一村一品推进行动。立足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乡镇,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4、农产品名牌打造行动。做强现有品牌,培育新生品牌,引导各地申报地域(地理)标识,支持企业、专合组织、营销大户注册商标,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产业基础牢固的农产品名品名牌。
(三)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
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重点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使农户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经营大户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提升农业业态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生物质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不断增加投入,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积极包装、申报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不断增加市县财政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引进业主投入农业开发。以区县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打造资金整合平台,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效益。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全面落实
进一步增强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安排、部署工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先进,促进区县均衡发展。充实相关业务部门特别是综合协调部门的力量,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落实目标责任制,兑现考核奖惩,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单位加大奖励力度,调动市、县相关部门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最后,诚挚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对全市“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的关注、支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