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4月22日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 贺文
一、全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我市从1999年10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至今累计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计划107.76万亩,争取退耕还林专项资金7.35亿元。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6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53.5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2.7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工程涉及105个乡镇、933个村,涉及退耕农户230236户807570人。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退耕还林工程被省林业厅5次、国家林业局2次抽中复查、核查,均达到质量要求。经过8年的实践,我市逐步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退耕模式,把绿山与富民、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7.78%上升到38.68%,增长了10.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6万吨。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
(二)促进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1999—2007年,全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林业结构调整90万亩,形成了以仁寿枇杷、青神椪柑、眉山脐橙、洪雅茶叶、藤椒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以彭山、东坡区、洪雅为主的巨桉、杨树、国外松、杉木、柳杉等速丰林基地,以东坡、彭山、洪雅、青神、丹棱为主的竹林基地,奠定了林业产业化的坚实基础。竹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二是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彭山县依托退耕还林,探索出林下养鸡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改变了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生态优先,搞好统筹规划。全市着眼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工程建设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二是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四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二)坚持质量第一,强化工程管理。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坚持推行政府首长负责制、作业设计审批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造林技术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政策兑现公示制、信访查处反馈制等制度,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全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治理模式。一是生态林灌草模式。二是林草牧模式。三是林竹纸模式。四是经济林模式。洪雅县的林草牧、林竹纸、林药、林果、林茶等模式在全国推广。2006年领导对眉山退耕还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眉山退耕还林模式是全国的典范,对全国的退耕还林有标志性意义。”
(四)坚持政策兑现,保护农民利益。坚决执行“三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及时颁发了林权证书,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五)抓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信访工作,对来信来访,及时查处。截止2007年底,我市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72件,已全部调查处理,查处率达到100%。
(六)搞好后续开发,确保群众生计。市委、市政府三次发文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我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肯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尤其是1999年、2000年首批启动的试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很好地规划,加之经验不足、仓促上马,问题较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来,市和各区县政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措施组织整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全市约有8%的退耕因树种选择不当,长势欠佳、效果不好;部分地方对退耕的林竹管护不到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效益;林业科技普及程度不够,支撑作用体现不够充分。
(二)退耕还林遗留问题还较突出。全市已退耕的林竹,还有5万亩未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尚有宜退耕的10万亩需要新政策的支持;部分地方业主与退耕农户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尽合理,信访案件有增加的趋势。
(三)退耕还林和林业产业化的结合度不高。从促进退耕还林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和探索还不够,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成功模式还不多。
(四)高海拔地区退耕还林农户增收难的问题突出。高海拔地区因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生长缓慢,效益严重滞后,加上基础条件较差,致使林农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增长慢,生活保障低。
(五)区县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落实较差,有不到位的现象。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用好用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重点是认真组织编写和实施《眉山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全面兑现退耕还林农户的后续补助政策,抓好退耕还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
(二)进一步巩固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继续坚持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政府首长行政负责制,市、区县、乡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纳入对各级政府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监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千方百计保证建设质量。对退耕还林的存量任务,切实抓好后期管护,创新管护体制,完善管护办法,健全村规民约,明确管护职责。积极推广联户互管、出资代管、大户承包管理等有效管护方式。对退耕还林的新增任务,认真落实“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适地适树”的要求,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要求,加大领导力度,加大督查力度,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保在年底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林农的积极性。
(四)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抓住林业分类经营区划和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政策和机遇,抓住市场对林竹产品需求大量增加的市场机遇,抓住林权改革激发林农积极性的社会性机遇,牢固树立通过产业建设生态的积极的生态保护观,切实抓好林业的分类经营区划工作,抓好“双百万”工程竹木原料林基地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林竹专业合作社组建、林竹市场培育和监管、金融机构支持林产业的力度,着力发展林竹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种养业,切实增加林农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五)积极争取新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实施8年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据调查,我市目前尚有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10余万亩,耕种难度大,产量低,群众有强烈的退耕还林愿望,市政府将组织林业部门认真编制新增退耕还林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