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报告
2009年6月25日在眉山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眉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 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报告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2007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促农学技、带农入市、为农争利、助农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积极作用,为推进农村大变样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截至5月底,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5户,居全省第7位,出资总额1.52亿元,成员3671人,其中农民成员3558人,带动农户8.82万户,2008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达10.0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的13个,有农产品注册商标的26个。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6位专业合作社法人被市政府授予第三届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产业覆盖越来越广泛。全市29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奶牛饲养、蚕桑、果业、农产品加工、林木种植、中药材种植、茶叶种植、烟叶种植、农机服务等多个产业,其中:种植业161个,占54.5 %;养殖业82个,占27.7 %;林业6个,占2.3 %;渔业26个,占8.8%;农机7个,占2.3%;其他13个,占4.4%。
3、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是农村专业大户、技术能手、基层组织负责人,在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统一标准、投入品采购供应、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丹棱县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16户发展到700余户,带动该县三峡移民和瀑电移民,以及周边农户发展无公害水果基地3000余亩,通过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加工贮藏、加强营销,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获利润70余万元,其中60万元分配给社员。
4、主体多元合作逐渐扩大。从组织形式上看,专业合作社逐渐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向更广范围拓展,仁寿华仁冬枣合作社在山西、重庆建立分社,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基地、开拓了市场。目前,全市295个合作社中,跨村的283个,跨乡镇的80个,跨县的21个,跨市的7个,跨省的1个。从合作内容上看,由浅层次的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向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以现金方式出资11753万元,以实物出资2859万元,以土地方式出资549万元。仁寿县联益猪业合作社,在股本金中,技术入股占20%,资金入股占40%,土地入股占30%,劳动力入股占10%。
(二)发展成效。
1、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实施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打造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品牌,巩固和促进了“一村一品”建设和产业发展。仁寿文宫枇杷专业合作社通过产前提供优质种苗,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社员枇杷,带动仁寿县12个乡镇建成枇杷基地12万亩,为建好“中国枇杷之乡”,发展枇杷产业,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丹棱县大雅枇杷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要求,带动1000多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的石桥枇杷顺利通过 “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创出“角落”品牌。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6个,面积121.6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90个、绿色食品100个、有机食品3个,“三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2、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作为基本职责,他们除了普遍定期和不定期开办培训班,散发科技资料,传授农业新技术,有的还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更新农民观念,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丹棱县农民专合社每年组织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达100余期,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东坡区宏鹰果业专业合作社配合省农业厅,对社员开展了安全用药、以螨治螨生物防治以及优质柑桔种植技术培训。彭山县双丰果品专业合作社、青神县青衣神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每年邀请省、市专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发放技术信息资料。
3、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市场流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带领农民闯市场,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青神县椪柑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举办椪柑节等方式,提升青神椪柑知名度,引来各地客商收购椪柑,并与法国家乐福超市签订购销合同。东坡区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餐饮蔬菜供应单位。
4、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推动农村经营机制创新的有效载体,激活了农村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机制等创新,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激活了土地生产要素,实现了农户、业主和集体经济组织“三赢”。目前,入社农户35户,成片集中土地1800亩,预计今年合作社可实现年纯收入110万元以上,在保证入社农户的土地租金收益后,社员二次分红金额将达每股500元以上。
5、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联结农户为企业组织原料生产,一头联结企业和市场为农户销售产品,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同时,部分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把产加销、贸工农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农民的后续性收入。东坡区九升兔业合作社发动成员出资,兴建种兔场、九升食品有限公司、金字塔饲料有限公司,形成了种兔繁育、肉兔养殖、兔饲料生产、兔肉加工、兔肉销售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有力地保障了合作社成员和带动农户的利益,目前共带动11300农户养殖肉兔,年出栏肉兔750多万只,户均仅肉兔养殖一项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推动发展。市、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情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强化培训,规范发展。各级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每年定期不定期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对领导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培训,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联结、风险保障、积累发展等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引导企业、业主、专业大户、技术人员积极领头创办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业企业牵头兴办的29个,事业单位服务组织人员、社会团体等方面牵头兴办36个,有经济实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8个。
(三)政策扶持,引导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意见》(〔2008〕224号)文件,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同时,在《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责任单位任务。各区县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扶持办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四)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稳步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生猪、奶牛、果蔬、水产等特色产业,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了专项资金,选择了东坡区九升兔业合作社、青神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等20个市级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规范运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做实做强做大。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核,实施淘汰机制。同时,在每年全市农村工作会上,还对10户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促进面上发展。
(五)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市、区县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排忧解难。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了注册登记、信息服务、信贷支持、技术帮助、权益维护等工作。各级农口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在完善运行机制、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品牌效应和带动效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如市工商局从2009年起开展了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赠送商标活动。市农工办举办全市土特产品商品节、开展成眉农业合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促成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都市场签订了农产品入市协议;邀请专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教授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努力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导力度还不够。各级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作用、运行机制等发展问题认识还不深,缺乏有力的指导。二是发展速度还不够。我市与发展较快的资阳、宜宾等市相比,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都远远不够。三是政策扶持还不够。市、区县财政安排资金较少,金融信贷扶持、农业保险扶持、人才支持等还没有细化的政策。四是规范运行还不够。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没有真正建立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成员参与度低、凝聚力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2010年农村大变样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
到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0个。其中:2009年新发展合作社170个,总数达到330个;2010年新发展合作社270个,总数达到600个。同时,重点支持省和市示范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产生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
(三)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
(1)加强指导服务。一是宣传指导。要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各级有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举措,真正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地位作用的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二是培训指导。要制定培训规划,将分布在劳动保障、科协、科技、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务工人员培训等涉农培训项目经费整合起来,采取倾斜安排、切块专用、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示范指导。在市、区县开展示范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对示范合作社要落实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定点联系,从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四是产业指导。对市区县确定的农业重点产业产品,实行强力的政策倾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产业链上。五是总结指导。总结推广发展好、运行规范、带动力强、效益较好的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
(2)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已经出台的扶持政策。区县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扶持效果。二是要抓紧完善政府扶持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扶持力度,市、区县财政单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预算经费并逐步增加,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支农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精心组织编报建设项目。在组织参展,帮助对接超市、加工企业,支持市场准入,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强扶持服务。各级支持的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的,委托和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制定金融信贷支持、农业保险、自营进出口权农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商标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财政给予扶持补贴。三是对发展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从他们中发展党员,培养基层干部,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激发他们的发展热情。
(3)引导规范发展。一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为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法律规定,修改完善章程,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准则;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民主监督机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成员帐户和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严格财务管理,推行按交易额(量)返还成员盈余为主的盈余分配制度。二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品牌创建和市场拓展。三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带动面。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培育和鼓励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带动面,引领农民快速致富。
(4)明确发展责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职责,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整体推进合力。二是要加强督查。要将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完成等列入督查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时不定时的督查机制,及时发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