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眉山市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摘要)
2013年8月29日在眉山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建章
一、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全市GDP实现373.37亿元,增长(同比,下同)12%,增速居全省第2位,经济增长态势平稳(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附件)。
(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5亿元,增长28.3%。1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2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7.75%,超过时间进度27.75个百分点。1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9.3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9.22%,超过时间进度19.22个百分点。今年两批集中开工的99个项目,完成投资35.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57%。民间投资达到296.7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78.4%,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81.8%,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3.3个百分点。招商引资累计实际到位资金319.92亿元,增长29.1%。共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个、合同金额8.6亿元。第十三届西博会签约项目87个,合同金额559.6亿元,目前,开工76个,到位资金172.78亿元。
(二)工业经济持续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0户(新纳入57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连续3个月实现回升;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5.9亿元,增长27.9%,较一季度提升29.8个百分点。铝硅、机械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等6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占全市的86%,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1亿元,增长26.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以上企业194户,金象赛瑞化工、中纺粮油2户企业超过10亿元。
(三)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7.17亿元,增长12.7%,增速重返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5.68亿元,增长13.6%,增速从2月份开始逐月回升。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1050.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53亿元,分别增长20.49%和26.5%。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全市新开工400.1万平米,增长105.7%,其中,眉山城区新开工面积210.6万平米,增长398.1%;全市商品房销售227.4万平米,增长251.4%,其中,眉山城区商品房销售92.5万平米,增长70.1%。
(四)农业经济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7.81亿元,增长2.9%。小春总产与上年基本持平,大春栽播顺利作物长势良好。泡菜产业完成泡菜加工量8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8亿元。猪、家禽、肉兔、肉羊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增长平稳。三大农业现代园区共完成投资5.9亿元。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顺利推进,已启动建设18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5.7%。新培育现代农业业主878户,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4979元、增长12.4%。“千湖之城”和“绿海明珠”建设有序推进,“四湖”建设进展顺利。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7.33亿元,增长35%;公共财政支出78.27亿元,增长23%。区县增长明显,各区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在30%以上。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完成24.28亿元,增长34.84%,占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量的64.82%。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91.83亿元,增长25.4%,较年初新增160.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2.14亿元,较年初新增54.51亿元。宏大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城投债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摹集资金16亿元已于6月24日到位。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累计筹集、拨付民生工程项目资金29.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180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2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66人,城镇失业登记率4.06%。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提升至17万元,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8.6%和71%,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55.32元。新农合参合率99.93%,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启动取消“以药补医”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目标管理责任制,青神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共纳入城乡低保22.15万人,累计支出保障金1781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8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90%,居全省第一。保障性住房开工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共开工5786套,开工率105.7%;农村危房改造开工4821户,竣工1973户。新建、改扩建校舍3.3万平方米,中职招生12231人;普通高考招生考试本科上线7943人,上线率42%。成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示范市,组建“四川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产值达到96亿元;申请专利249件(发明专利50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89次,参与群众120万人次;直播卫星建设和社区书屋建设全省排名第一;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全覆盖”。
二、2013年下半年工作措施
下一阶段,全市经济工作要把克服当前困难和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把提高增量和夯实存量相结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当前困难。从短期来看,要努力稳增长;从长期来看,要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一)稳增长。
一是强化企业达产达效,稳定工业增长。对工业总产值处于负增长、低速增长企业进行摸排梳理,实施一企一策帮扶支持,尽快促进企业稳定产能。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量和贡献较大的重点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扶持,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做好生产要素协调,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保障企业满负荷生产所需。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
二是提振消费需求和信心,稳定服务业增长。增添举措,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抓住暑期旅游旺季和中秋、国庆等节日,大力开展促销活动。加强城市商圈和城市副中心软硬件建设,加快著名品牌入驻。鼓励全民创业,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群众消费能力。落实好国家节能家电产品补贴等促进消费政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业态。
三是抓好项目攻坚会战,稳定投资增长。继续实施好 “一月一推进、两月一验收、季度一通报”工作机制,每两月举行一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竣工仪式,确保完成7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加大现场督促协调力度,切实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借助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瞄准世界500强,做好大项目、大集团引进,确保完成575亿元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度目标任务。
(二)增后劲。
一是努力在“多点多极、次级突破”上培育新的增长点。深入实施同城发展战略和全域天府新区战略,突出抓好“彭山青龙—牧马—仁寿视高”区域、省道103线、省道106线沿线区域发展,带动各县域经济,实现多极支撑。突出抓好各产业重点园区发展,推动产城一体发展,带动各镇域经济,实现多点支撑。确保全年GDP增长13%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努力争取和用好灾后恢复重建政策,通过放大政策效应,实施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为民间投资创造最宽松的环境。
二是努力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上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创新驱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产城一体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园区扩区调位和升级,增强承载能力和吸纳功能。加快岷东新区和五县城新区建设,积极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推进乡镇规划大会战,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确保全年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都市近郊型农业发展,推进三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泡菜、现代畜牧和竹编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泡菜展销会”;实施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大会战。确保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