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制造业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眉人发〔2024〕11号)要求,我们对照审议意见,认真制定举措,全力抓好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造强市勇挑大梁,主导产业势头强劲
一是工业经济跨越提升。坚定扛起省委赋予眉山建设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使命,聚力构建“1+3+3”现代工业体系,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居全省第2,是GDP增长7%最大支撑,“1+3”产业规模达到了1653.5亿元,占工业比重83.5%,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二是转型赋能提质增效。率先在全省组建首个专业化“智改数转”服务机构,召开全市“智改数转”工作推进大会,制定行动计划、支持政策及标杆争创指南,完成线下诊断450户。建立“智改数转”项目管理库,实施项目198个,设备(含软件)总投资193.6亿元,钢构智造创成国家级5G工厂。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破千”达1013户,百亿企业达3户。累计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户、居全省第4,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户、居全省第2。三是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加强医药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我市列入四川省医药健康产业链协同发展地,医药产业纳入成渝地区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以预制菜为主导的食品产业集群,东坡区成功上榜全国2024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名单(位列第7名),我市列入四川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主要承载地,成德眉资特色调味品入选四川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东坡区泡菜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项目攻坚成效明显,眉山速度不断刷新
一是招商基础不断夯实。深入实施“项目投资增势蓄能”行动,推动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好。近3年签约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15个,连续三年获全省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流动红旗”,2024年签约制造业项目137个、合同金额超700亿元。二是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加快“三市一城”建设,国际攀岩中心建成投用,清华附中天府学校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招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一期开诊,成眉市域铁路S5线、天眉乐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聚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三是项目管理不断加强。“一项目一专班”推动通威太阳能、四川美科、琏升光伏等重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断刷新行业纪录、眉山速度。纳入省级重点工业项目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前3。工业投资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换届前的29%提升到35.3%,2024年完成工业投资422.9亿元、增速8.5%,制造业投资总量全省第4。
三、园区承载不断提升,集约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国高创建。加快推进眉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1+1+6”园区格局,甘眉工业园区成功认定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成功认定3个省级化工园区、数量居全省第1,眉山高新区入选工信部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甘眉工业园区获评全国百强化工园区。二是集中集约发展。出台“三区”一体化发展规划、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指南,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数量占比达78.1%,园区亩均税收较2021年提高43.3个百分点。三是提升基础配套。近年累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超60亿元,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8座、建成标准厂房230万平方米。建成孵化平台16个、孵化企业414户,建设人才公寓2914套。加快布局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700余个,工业园区5G信号实现全覆盖。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试名片持续擦亮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出台科创16条和人才12条政策,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2023年科技研发投入总量全省第6、投入强度全省第4。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0余个。二是加强技术攻关。近年来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600余项,2024年全市6项重点科技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数较2023年翻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0项,万华化学、博雅新材料、华赐半导体等企业相关技术打破国外壁垒实现国产替代。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坚持把创新的着力重点放在成果转化上,加快打造西部中试转化基地,在全省率先出台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建成投用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14个企业中试平台入选省制造业培育中试平台名录、数量居全省第3。
五、服务保障精准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开展金融助企四大行动,建立“政-企-银”常态化对接协作机制,建立融资服务档案,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在全国首创税电指数贷、眉州质量贷等金融产品,构建供应链产融一体化服务体系,制造业贷款余额从2021年的87.85亿元提升到2024年232.91亿元,年均增长38.4%。二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会等校企合作平台,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有超100户与市内高校开展顶岗实习、合作研发等产教融合活动,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产业学院开设万华班、通威班等订单班40余个,招生超万人。三是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7条政策,金象“蜜胺”知识产权维权案获赔6.58亿元、入选全国十大维权典型案例。深入开展“千企调研解难题,服务产业促发展”行动,包保服务企业4000余户次。积极对上争取,2024年工业领域对上争取资金5.9亿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量居全省第1、首次超过成都。加快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清理处置低效土地57宗、3968亩,开展工业领域大气污染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淘汰落后产能17户,17户企业成功申报绩效评级B级企业,居全省第3位。强化能源要素支撑,近两年每年电网建设规模相当于“十三五”期间实际完成总和,供电能力较2021年提升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