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承载着百姓的期盼与关注。虽然年味还未散,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何学斌心里惦记的却是家乡眉山的发展。
去年3月,何学斌在全国两会上呼吁把我市洪雅县作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新热点、新亮点。今年春节,定居北京、以帮助家乡解决实际困难为己任的何学斌,利用回家团聚的机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家乡眉山的产业发展上。
2月5日,正月初九,记者跟随何学斌来到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调研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看见何学斌到来,正在果园村优质葡萄基地忙碌的观音镇党委书记谢红从观音葡萄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以及都市近郊型农业、产业集聚度、种植技术、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热情地向她作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彭山区以观音镇果园村6000亩优质葡萄基地为中心,已先后发展夏黑、香妃、红芭拉多和美人指、红提等优质葡萄31个品种3.5万余亩,年产量5万余吨。美人指、红提、夏黑等十余种优质葡萄品种,先后在全国优质葡萄产品评比会上获得金奖。依托葡萄种植,彭山不仅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都市近郊型观光农业特色基地,而且还先后获得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称号,“彭山葡萄”还获得了国家级地理标识认证和绿色食品产品证书。
目前,彭山区葡萄的产业化发展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从现实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葡萄的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难题亟待破解。从观音镇果园村的情况来看,突出表现在“三难”。
一是道路现状已不能满足该村发展的需求。彭山拟打造以观音镇果园村为核心的成乐高速公路葡萄走廊,以“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建设“万亩万元”葡萄产业基地,并拓展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但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制约了该村的发展,投入不足无疑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果园村的葡萄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村上却没一家上规模的冷藏库或气调库。因受土地、资金等条件约束迟迟不能引进葡萄深加工龙头企业,研发葡萄汁、葡萄酒等高附加值产品,以提高产品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还可进一步加快。彭山区是第二轮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观音镇是其中的核心区域。2014年以来,该区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合作、涉农资金整合、特色农业保险等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全国省市示范,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乡村旅游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还可进一步加快。
据了解,观音镇18000亩耕地,目前已流转出去13000亩。果农担心的是产量和价格,而身为该镇党委书记的谢红则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愁。在2013年9月,四川提出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把“业兴”居首位。正是如此,通过对观音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何学斌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
“人代会上,出生农家的我更关注和农业相关的话题。希望相关部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情况,有力地破解三产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何学斌建议,针对彭山区是全国第二批34个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希望各种红利在此尝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她说,去年7月至8月为期一个月的观音葡萄采摘节,通过对果园村的采风活动,观音的葡萄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将采风中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何学斌笔下的写意葡萄,藤缠蔓绕,果实累累。
作为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在成就自己事业的同时,何学斌十分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她连续6年捐画助学家乡贫困大学生,每年20人,资金高达120万元。去年6月,她又慷慨解囊,将画展拍卖所得的40万元稿费,全额捐助湖南武陵山区的贫困大学生。她曾担任过眉山市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常委。尤其是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何学斌格外忙碌。她经常利用工作间隙,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议案和建议。
何学斌表示,现在老百姓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怎么致富,怎样发展。“我现在正在收集民意,做好议案,希望能更好地把彭山观音群众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去,实现他们‘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的愿望,催生更多农业新业态、培育更多新型主体,走出一条以葡萄为主的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