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在眉山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冉登祥
去年3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眉山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5条政策措施、“1+5”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2017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年度重点工作。通过近一年多的实施,眉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纵深推进,在全国、全省形成了一批经验制度成果。
一、工作情况
(一)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一是盘活“僵尸”企业闲置资产。筛选确定100处工业企业闲置资产,采取项目置换、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厂房租赁、依法处置等方式予以盘活。成功盘活眉山启明星等70户企业闲置资产,涉及土地5306亩,厂房面积148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28亿元,利润9.25亿元,税收2.75亿元。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落后产能排查,预计年内淘汰造纸产能5万吨、金属制品产能10万吨、铁合金产能3.2万吨、燃煤锅炉47.5蒸吨、齿轮20万件。已完成7户企业淘汰工作,淘汰金属制品产能10万吨、铁合金产能3.2万吨。因环保不达标退出木材加工、塑料加工各1户。实施燃煤锅炉专项淘汰,年内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28台。三是全面化解煤炭产能。今年以来,全市关闭煤矿6处,化解煤炭产能144万吨,全市实现整体退出煤炭行业。四是严厉打击取缔“地条钢”。拆除金圣钢铁、川越工贸等4户“地条钢”企业22台中频炉,封存汇通机械等2户企业6台中频炉,压减钢铁产能93万吨。五是开展水泥行业大排查。对全市17家水泥企业生产设备和产能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同时对所有企业的项目准入、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能耗、环保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六是推动钢铁企业重组。积极争取金圣钢铁、川越工贸进入全省钢铁产能置换重组范围。
(二)深入推进房地产去库存。一是全面完成省定棚改任务。完成省定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10210套,占省定目标任务10050的101.6%。其中货币化安置8602套,占目标任务5985套的143.7%。二是住宅库存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商品住宅库存连续下降,库存消化周期处于合理偏紧区间,商品房房价持续上升,但商业和车库库存依然较大。截至目前,全市商品房库存总面积61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0.5万平方米,去化周期仅需6.2个月。三是加大购房公积金支持。出台农村居民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全国首创农村居民以个人身份缴存住房公积金。目前,住房公积金个贷率保持在95%以上。
(三)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一是深入开展银企对接。先后召开大型银企对接会、金融走进天府新区对接会,推荐融资需求项目425个、融资需求688.96亿元;现场达成融资意向项目104个,截止目前履约率达75%。二是优化信贷资金投向与结构。稳妥降压过剩产能信贷,产能过剩及重点关注行业贷款比年初下降3%,绿色信贷余额比年初增长5.8%。加大对住房贷款支持,住房按揭贷款、货币化安置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19.43%、20.11%。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6.91%、9.25%;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37亿元,较年初增长473.09%。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全年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2.95亿元和1.24亿元。三是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保险机构开展险资支农融资试点工作,推动险资支农增点扩面。推出了20种农业保险、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等金融产品,为投保人提供近200亿元风险保障。今年以来,保险机构已提供了1750万元的支农融资,累计赔款及给付16.38亿元,同比增长11.21%。四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不断补充完善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新增34家优质企业入库,后备资源库企业已达165家。新增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0家。全市政府融资平台筹集到位资金70亿元。规模为20亿元的眉山市双创基金已批准设立,总期限10年。五是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目前,银行贷款不良率为3.2%。全市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净额51.1亿元,资本充足率12.82%,同比上升0.3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7.83%,比年初上升0.56个百分点。全市银行系统整体风险可控。
(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一是进一步清费减负。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费用成本6000万元。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为企业降低税负13.26亿元。二是着力降低要素成本。通过电能直接交易、电价与四川电网同价、煤改气气价优惠、降低非居气价等降低实体经济用能成本7.32亿元。三是降低人力成本。降低职工养老保险金、事业保险费、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减少企业成本支出0.45亿元。落实困难经营企业暂缓缴纳养老保险政策,落实稳岗补贴资金0.07亿元。四是降低物流成本。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9月免费通行5.64万台次,免收通行费79.19万元。
(五)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一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截止10月底,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948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8727人的182.7%,减少市定贫困村30个,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补齐基础设施补短板。全力实施千亿交通大会战,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天府大道眉山段、岷东大道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全市初步形成“三横四纵”高速网和“三横九纵”铁路网。扎实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行动,完成投资约25亿元。地下停车场、管网、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序推进。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就诊率达90.6%,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分级诊疗格局。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及以上村卫生室,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52万平方米。四是补齐生态文明短板。强力推进“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61%,高出全省12.59个百分点;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6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9倍;建成各类公园123个,实现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范围全覆盖,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成为眉山靓丽的城市名片。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治理“丹棱模式、眉山经验”全国推广。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东坡味道”品牌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但受全球经济持续走低的大环境影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下滑明显。受外部环境影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招商引资越发困难,吸引工业项目落地和投资的优惠条件及手段有限,普遍感到有心无力,落地较难,投入严重不足。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45.93亿元,下降25.9%;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74.25亿元,下降27.2%。新上工业项目投资71.68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1%,占全市总投资的8.8%。同时,结构不优、增加值率偏低也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增长。
(二)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走低、民间投资不足、储备项目减少,以及近期受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影响了投资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从一季度16.8%回落到三季度-7.5%。
(三)信贷供需矛盾凸显。一是受市场因素影响,实体经济投资愿望降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二是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投资收缩信贷规模,部分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也被逐步上收。三是企业融资需求大幅下降,融资需求有效性差。
三、工作打算
党的十九大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任务,为我们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市政府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省委、市委中心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作用,科学研判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全力抓好推进落实。
(二)下大力抓好项目投资。一是提前谋划项目。抓好储备项目,尤其是要确保拟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建设。重点抓好2018年政府投资项目、省市重点项目、重大PPP项目和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等前期工作推进。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围绕重点项目推进,继续坚持挂图作战、挂旗督战,定期调度,定期研判,现场办公。重点抓好投资1000亿元的恒大童世界综合开发项目、投资404亿元的信利(仁寿)高端显示项目、投资300亿元的中法农业产业园项目、投资113亿元的眉山交通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PPP项目等重大项目,最大限度释放投资量。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获得更多政策和土地指标支持。要求未动工的项目业主限期整改,尽快动工。加强工业和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努力实现工业和房地产投资止滑回升。
(三)全力补齐工业发展短板。突出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努力抓好工业企业培育和经济增长。一是抓好工业投资。一方面抓好现有工业项目技改投资和项目建设,尽快竣工投产一批新项目,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引进,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考核,通过内引外联,尽快催生一批新的项目,及时入规入统。二是抓好企业培育。坚持“一企一策”,持之以恒抓好40户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工作。三是引入建立基金。用好“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牌子,迅速落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抓好企业现生产。要协调保障好企业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努力形成增量,有效拉动工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