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在眉山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在刘十庆主任和吴爱玲副主任的带领下,于3月12日至16日,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以问题为导向,按照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特别邀请了省体育局社会体育处陈万鹏处长,就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做了详细而全面的解读,听取了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体育法的情况汇报,收集了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残联、市总工会等相关部门贯彻实施体育法情况的书面汇报。随后,检查组全体成员带着收集的问题,分别到各区县开展了实地检查,重点查看了市体育中心、四川工商学院、眉山信利-尤文图斯足球学院(培训中心)建设场地和两区四县的体育馆、学校、社区、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房、湿地公园共等二十多个点,召开了四个专题座谈会,全面了解了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体育法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市政府在贯彻实施体育法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着力增强人民体质,在强化保障、普及群众体育、加强学校体育、发展竞技体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的体育事业得到稳步健康发展。
(一)注重机制保障,促进体育长足发展。
市政府把体育事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全民健身工作写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先后出台了《眉山市全面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眉山市“十三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眉山市中心城区教育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从组织、政策层面推动指导体育工作开展,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三年,全市用于体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3.8亿元,市本级投资5500余万元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体育中心。洪雅县投资1.2亿元建设县文体中心,青神县投入1亿多元新改扩建体育场地和增添体育设施,仁寿县在湿地公园新建各类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全市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72个,全民健身路径385套,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5个,健身步道15公里,体育公园4个,健身广场129个。
(二)开展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丰富多彩。
构建完善群众体育网络。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建成体育总会7个,市级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25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127个。仅彭山区就建有老体协、冬泳协会、门球协会等区级单项体育协会21个,每年开展活动200余次。
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120余次,开展各级群体活动1200余次,参与群众达140万人次,体育馆向广大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70万人次以上。2015年以来,成功承办全国健美锦标赛、全国滑翔赛、第九届残奥会飞镖和盲人门球比赛、全国农民乒乓球比赛、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省第26届体育舞蹈锦标赛等省级以上专业比赛12次。2017年,东坡区开展了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彭山区开展天府新区彭山区域职工运动会,仁寿县举办了半程马拉松比赛和迎春万人长跑,洪雅县举办了县迎春全民健身活动,丹棱县开展喜迎党的十九大暨“庆中秋、迎国庆中国象棋比赛”,青神县举办庆“五一”迎“五四”职工体育活动等,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综合同步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体育基础扎实。制定了《眉山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工作方案》,市、区都有一名副局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有相应体育组织机构,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有计划、有布置、有总结。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障每天锻炼1小时。仁寿县还开展了学校体育“1321”工程并纳入学校目标考核指标,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竞技体育开创新局面。依托各级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1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省级训练基地等,布局田径、足球、皮划艇、羽毛球等17个大项,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常年在训人数3000余人。先后向省级以上专业队输送曾秀君、张益萌、朱思远、罗雅丹等眉山籍运动员50余名。近年来,眉山籍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和残奥会金牌5枚、银牌2枚,青奥会奖牌4枚,亚运会金牌4枚,全国冠军13个。
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市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着眼于抓好体育社团组织和社会体育机构的建设,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构建教体局抓面上指导,体育协会、体育中介机构抓活动承办的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全市在工商登记的健身房、俱乐部、跆拳道、武术学校等体育培训从业机构达到33家,体育用品、服装销售企业47家。引进体育用品产业企业1家,引进中国特技滑水队训练基地落户青神,四川省滑翔伞训练基地落户洪雅。与信利国际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眉山信利—尤文图斯足球学院(培训中心),助力把眉山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流的足球特色城市。
二、体育法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规划问题突出。一是规划布局有待完善。有的新建小区未按规划修建配套体育活动场所,城区老旧小区的体育设施总量不足;城乡体育设施配备不均衡,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二是规划设计专业性欠缺。此次执法检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场馆修建中没有充分考虑场内通风、透气、减回音和抗冲击等专业性较强的因素,导致场馆无法正常使用。三是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建设与居民住宅区配套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竣工验收时应当有体育主管部门参加。但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居民住宅区竣工验收时,体育主管部门从来没有参与验收,相关文件规定形同虚设。
(二)设施建设滞后,供需矛盾加剧。一是我市现有体育场馆数量少,标准低,功能单一,不具备承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和大型赛事活动的条件。二是城镇发展配套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8平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1.58平方米的水平。各区县体育活动中心的场馆建设差距大,尤其老城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群众反映强烈。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薄弱。室内体育馆严重缺乏;部分农村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学校开展大课间操时,由于学生人数多,每个班只能在指定区域内画圈小跑;一些学校运动场地器材标准低,老化严重,个别学校塑胶跑道不达标。
(三)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人才匮乏。全市专职教练员数量不足雅安、乐山等地的三分之一,每万人社体指导员仅为6名,裁判员培养乏力,国家级以上裁判员稀缺;2017年注册运动员900余名,获得省运动会参赛资格430余名,在省内排名靠后。
(四)体育产业发展不足。一是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有的体育场馆仅限于对外出租、举办体育赛事、展览等活动,利用率不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一方面市民没有足够的运动场所,另一方面有些体育场馆大门紧闭,有些变成建材、家具展览场。二是体育产业结构、业态较为单一,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全市仅有丹棱县1家宇钛体育用品公司加工高尔夫球杆零部件出口国外,其他区县体育生产企业规模小且不具竞争优势。
三、贯彻实施体育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依法治体兴体。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科学规划。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入同级规划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参加大型建设工程规划论证会,通过提前介入,提高我市体育场馆建设和健身设施规划的专业化水平。科学落实未来几年体育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形成市、区、社区统筹发展的三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三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居民住宅区竣工时体育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工作。
(二)进一步加快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一是争取到2020年,实现在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2平方米,把眉山市建设成为具备承办国际单项赛事和四川省综合性体育赛事能力的特色体育强市。二是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种类和规模,逐步缩小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编制好学校、街道和居民住宅区等体育设施规划,科学谋划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岷东新区等重点区域的体育设施布局。三是推广公园与健身相结合的体育公园模式。如仁寿县湿地公园修建了羽毛球馆1个、网球场4个、篮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门球场1个等,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二期修建简易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步道,缓解市民体育活动场地数量少的矛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四是推广学校与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模式。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地改善和设施建设,借鉴彭山一中(新校区)共享四川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和仁寿城北实验初中共享县体育场的做法,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保证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五是重视小区和公园的公共健身设施配套维修。协助督促小区物业及相关单位及时维修和完善小区公共健身设施,确保群众健身安全。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一是以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龙头,依托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较为完善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二是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和管理。三是加强教练员、科研医疗队伍建设,组建复合型科学训练团队,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提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科学训练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助力经济发展。一是加快提升潜在项目,抓好山地户外运动。融合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洪雅瓦屋山、玉屏山、七里坪等景区,建设登山步道、天然攀岩场、山地自行车骑行道、户外运动营地等山地户外运动基础设施,推广登山、攀岩、露营、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二是继续保持优势项目,推动水上运动发展。结合“千湖之城”工程和岷江航电开放项目,在岷江眉山段、三岔湖仁寿景区、洪雅槽渔滩、青衣江等水域,积极发展龙舟、赛艇、皮划艇、摩托艇、漂流等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特色项目,抓好足球运动发展。加快推进眉山信利—尤文图斯足球学院(培训中心)建设,力争早日建成眉山职业足球俱乐部,加强与国家、省足球协会合作,促进有影响力的足球赛事在眉山举行。四是积极支持各类体育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五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坚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错时免费或全免费开放,满足群众运动健身需求,促进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